同為多元化企業,華潤集團、復星集團有諸多相似之處:學習“和黃”,未來母公司的進化形態趨近PE,部分的行業配置趨同。但是,兩者又各自有著個性鮮明的“標簽”:一家為央企中踐行多元化運作的代表,一家則是草根創業,締造了內地最大的綜合類民營企業。
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曾向李嘉誠請教,如何管理綜合類企業?當時李的回答是,“第一是行業要選對,自己對行業要了解;第二是最好的人幫你做;第三是要有好的管理體制”。
根據邁克爾·古爾德等人在《公司層面戰略——多業務公司的管理與價值創造》一書中論述的觀點,多元化企業的戰略決策涉及兩個基本問題:1)公司通過何種方式——完全擁有、少量持股、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向何種行業投入資源;2)母公司如何影響其旗下業務并處理與它們的關系。本文即嘗試將兩者在行業選擇、管理模式以及業務平衡性等方面做一比較。
一、 行業選擇
關于行業選擇的依據,華潤與復星的看法大同小異,親睞受益于消費人群驅動的行業。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說,“做與大眾息息相關的業務”。從1999年開始,華潤就有“人口驅動理論”,即“跟人有關系的,能改善人們生活的是我們要投的”;復星官方的表述是“長期受益于中國巨大的人口帶來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持續的城市化、服務全球的制造業帶來的持續增長的中國動力行業”,唯一的差別,即華潤更聚焦于人們的直接需求。
具體行業選擇,華潤未來將集中于金融(側重零售業務)、電力、燃氣、消費品、醫藥、水泥、地產等7大行業;復星目前主要的資產配置集中在鋼鐵、地產、礦業、醫藥,零售、金融、服務業等亦有涉及。
至于篩選行業的標準,宋林的表述為“資源占有型業務(電力、燃氣以及水泥業務)和靠近終端客戶的、與民生有關的業務(零售、住宅、消費品醫藥)”;復星國際(00656.HK)2009中報中提出,將“增加得益于中國內需市場發展的資產,比如醫藥和消費品行業;密切關注對戰略性資產的投資機會,尤其是資源類的行業。”因此,兩者的行業選擇標準是相似的,即投資于具備內需機會與資源壁壘的行業。
至于具體的行業差異,一方面與進入的機會相關,在充斥機會主義的年代,各自攻城略地;例如復星控股南京鋼鐵聯合公司(簡稱南鋼聯),華潤曾擁有無錫鋼鐵;;另一方面,也可能與外部的制度約束相關,比如復星在金融服務業上的擴張極為緩慢。
除了華潤在半導體行業有少量投資(注:宋林并未將微電子業務歸于戰略業務單元,而更強調了央企的社會責任)之外,華潤和復星基本回避了高成長、高風險的高科技領域。宋林的表述是“不輕易嘗試創新性行業,以獲取先發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而復星國際副董事長兼CEO梁信軍亦承認,“只懂常規的東西,愿意投資比較平和的行業,不敢買Google這樣過于跳躍的資產”,這顯示了這兩家企業都更青睞財務更具預見性的資產。
此外,兩家都對金融行業表示了濃厚的興趣,希望達到某種程度的“產融結合”,并且各有一定的資產配置,只是未成氣候,側重的業務領域也比較相近。華潤看中零售業務,而復星則看中“財富管理市場”。
二、母子公司股權關系
在處理與子公司的股權結構方面,宋林直言,華潤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控股”。華潤旗下多數上市公司都由華潤集團或其下屬子公司絕對控股,即使非絕對控股,諸如萬科(000002,股吧)(000002.SZ)、東阿阿膠(000423,股吧)(000423.SZ)這類資產,華潤也是單一最大股東。對此,宋林認為,華潤與和黃的區別在于,和黃參股了大量業務,不過,審視和黃與其主要附屬公司的股權關系,在港口、電訊、零售、基建與地產等領域的附屬公司亦為絕對控股。
除了核心資產南鋼聯、復地(02337.HK)、復星醫藥(600196,股吧)(600196.SH)之外,復星并非其旗下相當一部分重要資產的實際控制人,而是僅僅充當財務投資人的角色,比如醫藥流通領域整合平臺國藥控股(01099.HK),復星就僅僅是第二大股東,其對鋼鐵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建龍鋼鐵也僅持有30%的股權。2008年以來,包括分眾傳媒(FMCN.NASDAQ)、雅士利、同濟堂(TCM.NYSE)等多宗投資,復星的意圖僅僅是分享企業的價值成長,而不謀求實際控制。
從股權關系出發,相比之下,華潤對于旗下資產支配能力更強,在資產板塊之間實施重組或加強協同性的運作空間更大(宋林即有將其實業的消費群與未來金融業務進行對接的構思),同時也直接影響到了其管控模式。
另外,兩者在母子公司關系的一個區別在于,華潤集團的母公司與其下屬子公司之間存在較多“資產輸送”。
其中,華潤置地最為典型,財報中羅列的交易包括:2007年7月和2008年6月從華潤集團收購建筑裝修業務和家私制造銷售業務;2008年7月,采用定向配股的方式,以港幣90.15億元的對價,向華潤集團收購429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2008年上半年以及十一月,以1.97億港幣的對價和1港幣的象征性價格,向集團收購家私制造銷售業務和北京美洲俱樂部有限公司80%股權;2009年,以84.73億人民幣增持了323.38萬平方米,其中收購集團資產支付港幣35.70億元。
宋林的解釋是,母公司著力孵化華潤置地“住宅開發+投資+客戶增值服務”的商業模式,集團買地、注入置地亦存在明顯優勢,“華潤集團有國家信用,融資成本很低,15年或者10年的長期債,利息才3%多,溢價賣給置地,保證上市公司不占用太多資金。”
由集團孵化或者集團并購的資產,交由旗下公司管理或者注入子公司這種“母子聯動”的模式,此種現象可能的解釋包括:其一,華潤集團仍處于戰略業務單元的確立階段,大量的資產關系需要重新梳理,而復星與和黃都是整體上市;其二,作為央企,華潤母公司具有強大的項目獲取能力(比如華對源集團和三九集團這樣的重組機會)以及財務資源,能夠助推子公司的業務成長,而這方面的資源優勢可能是復星系無法復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