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 在生態資源日益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的今天,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作為生態文明最重要的經濟模式,已經成為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前提。廣東三馬水泥有限公司采用粉煤灰、鋼渣等工業垃圾,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綜合利用科技創新體系”,發展“低碳技術”的高性能水泥,不但在去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產值突破7億元,還在2009年全國水泥品質檢驗大對比活動中,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佳績,榮獲“廣東省著名商標”。今年1~6月份,該公司水泥更是產銷兩旺,供不應求。
在當前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下,這家企業如何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發展勢頭?三馬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偉的回答非常簡潔:“以品牌求生存,以創新求發展,苦練內功。”在采訪中,記者漸漸了解了這家企業創新創業跨越發展的大致歷程,也逐漸明白了這幾句話豐富而深刻的含義。
做大做強企業,形成品牌規模效應
位于風景秀麗的廣東省西南部陽春市的三馬水泥公司內熱浪襲人,高高聳立的群窯生產線,正一同開足馬力全力生產,來來回回的卡車組成的車流,快速穿梭于廠區,等待裝貨的運輸車排成了長龍。6月10日下午,一走進三馬水泥有限公司,記者立即感受到了工廠生產經營的紅火。廠長賈志球高興地告訴記者:“我每天接的電話就是要水泥,三馬的產品是有多少銷多少,供不應求。”
在三馬公司,品牌是第一要務。李建偉的發展理念很簡單:做大做強企業,形成品牌規模效應,大技改、大投入、大發展。改制5年來,公司從2005年的年產水泥30多萬噸發展到去年的238萬噸,實現產值7億多元。資產利潤率、產品質量連續多年居省內前列。這對地處廣東西南、資源和地理優勢并不明顯的三馬公司來說確實是個奇跡。據李建偉介紹,廣東三馬水泥有限公司是由始建于1971年的廣東省國營三馬水泥廠,于2005年6月轉制的民營企業。轉制之后,他們秉承軍墾戰士“真誠至上、腳踏實地、創新謀發展、品質求生存”的理念,始終保持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千方百計尋找企業經濟增長點,改革創新,鑄造品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管理體系,形成高效的運行機制,使企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在發展中,三馬公司也面臨很多困難,但他們沒有后退,而是勇敢迎上前去,看準方向,大膽投入,最終得到豐碩的回報。2007年,在當時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他們先后投資5100多萬元建設了2條旋窯水泥粉磨生產線,一期、二期工程都分別提前2個月竣工投產,2條生產線都符合要求投入使用,實現產品合格率100%、達產率100%、設備運轉率95%、安全事故率為零的好成績,一舉使三馬公司本部產能從30多萬噸躍升到130萬噸,從而使企業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馬公司原有2臺Ф3.2m×13m的高細磨,均是開路生產,生產P·S32.5礦渣水泥,配比熟料:礦渣:石灰石:石膏=59:30.3:7:3.7,成品水泥細度在3%之內,而臺時產量只有52噸。水泥銷售淡季時,還能應付生產;旺季時,則不能按時交貨,導致客戶不滿意。另外在淡季時,磨機日夜運轉,沒有利用好當時的電力政策(白天高峰生產時的電價是晚上的3倍),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針對這種情況,他們找到鹽城市水泥粉磨技術研究所幫助實施技改,以達到2個目標:第一,提高水泥產量,解決季節性銷售問題,降低單位生產成本,提高粉磨站粉磨的優勢;第二,調整好產品細度,以便于生產高比表面積的水泥。公司在鹽城市水泥粉磨技術研究所的幫助下,將2臺Ф3.2米×13米的高細磨開路生產改成閉路粉磨,其中配套使用科行K型選粉機。
改造后,水泥成品出廠合格率一直在100%,且臺時產量穩定在75噸-78噸(32.5級礦渣水泥),產量在原來基礎上提高了40%。為了烘干濕礦渣,公司使用了1臺Φ3.3米×7.8米科行三筒烘干機,礦渣初水分為14%,終水分為1%,臺時產量達60噸-65噸,熱效率達85%,使用效果非常好。也正因對老廠高電耗、高煤耗、高污染的生產線進行技改,三馬公司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產品質量不斷提升,成本不斷下降,效益不斷增長,規模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