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華潤的水泥業務就是中外合資的東莞水泥廠(100萬噸粉磨站)。雖是大股東,但華潤只負責籌資不參與管理。水泥廠1998年4月投產,生不逢時,遇上金融危機,1998年、1999年共虧損1億元。1999年底,華潤集團派出團隊正式接管東莞華潤水泥廠,從此開始譜寫華潤水泥控股的創業史。
2001年底,公司一舉拿下紅水河水泥,并在當年實現紅水河的扭虧為盈。紅水河2001年虧損800萬元,收購改革后2002年即盈利1200萬元,2003年盈利3300萬。并購給華潤水泥控股帶來了品牌、商譽等無形資產,并且迅速擴大了企業的規模以及在兩廣地區的市場占有率。
2003年7月,華潤水泥控股以介紹形式在香港上市,把華創旗下的混凝土業務剝離出來與水泥業務整合,華潤水泥控股的股票作為分紅給華創股東。上市后,通過不斷的新建收購等方式,開始在華南市場上嶄露頭角。
2005年,國家相繼出臺宏觀調控政策,時逢國內行業市場低迷,華潤水泥控股發展受到限制。于內,不能獲得華潤集團的大舉投資,否則股份就會超過75%的界限(香港聯交所的規定是公眾股份不能少于25%);于外,公司已經失去融資能力,得不到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為了將來獲逢更大的發展空間,先下市再上市,成為華潤水泥控股最理想的選擇。2006年7月,華潤集團決定華潤水泥控股私有化。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退市后,華潤水泥控股積極探索發展之道,制定出明晰的“3+2”發展戰略,即資源掌控、資源轉化、資源分銷的生意模式和系統成本最低、區域市場領先的運營模式,終于在行業復蘇時搶得先機,贏得市場的口碑和聲譽。
1、重視資源掌控。掌控礦山資源是水泥業態的起點和經營成敗的關鍵。華潤水泥控股制定華潤水泥控股石灰石資源規劃,形成戰略布局,建立有效的資源優勢和資源壁壘,從源頭上弱化競爭對手。通過完成對西江沿線具有戰略意義的封開、平南、貴港、桂平等項目的布局,以及對南寧、紅水河、上思、陸川、富川、武宣、田陽、合浦等地石灰石資源的掌控,逐步構筑起資源壁壘。截至2009年底,華潤水泥控股在兩廣基本掌控石灰石資源共60.3億噸,且氧化鈣含量均在52%以上;根據公司現有的石灰石資源掌控量,按照年產熟料5000萬噸需求計算,華潤水泥控股可以使用100年以上。
2、提升資源轉化。在認真總結前期項目生產經驗的基礎上,華潤水泥控股逐步確立起建設即經營的理念,以日后運行導向和成本控制導向為出發點,取得了良好改革效果。同時,通過持續學習成長,技術創新等一系列措施,公司在擴大規模、效率提升、質量提升、節能減排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并且形成協同優勢。2007-2009年,企業利潤及生產規模都取得了大幅提升:2008年,熟料產能全國排名從2007年的第9位上升到2008年第5位;窯運轉率達到90%以上,較2007年提高9%。2009年,水泥生產能力達到2850萬噸以上,較2008年增加74%;2007年 2009年,公司收入和純利潤的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了36%和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