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2010年,蘭溪諸葛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完成年度目標利潤的220%;浙江虎鷹水泥有限公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利潤,最高單月利潤超千萬元;常山南方、江山南方、建德南方、徽石水泥等企業都大大超過年度目標……昨天,記者走訪了該公司總部及部分企業,聽到的都是各項指標超額完成的好消息。
作為中國建材集團南方水泥旗下的子公司,金華南方2010年成果豐碩: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2億元,完成利稅7.6億元,超額完成市政府確定的目標。南方水泥副總裁、金華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總裁石珍明說:“這些成績除了得益于中國建材聯合共贏創造價值理念的引領,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成員企業的共同努力。”
理念演繹奇跡
除了金華區域內4家水泥企業,金華南方還在浙皖兩省五地市擁有10家其他成員企業,年水泥產能總計達2000萬噸,熟料1500萬噸,總資產規模超過70億元。
浙江是水泥大省,結果截然不同的兩次“浙江現象”發人深省。
從2001年浙江第一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投產至2004年底的3年時間里,我省基本淘汰機立窯落后產能,全部實現新型干法工藝生產。面對當時有利的供求關系,借力新型干法水泥的高速發展,2003~2004年,浙江水泥行業經濟效益達到頂峰,創造了令全國同行刮目相看的“浙江現象”。
然而,由于投資沖動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浙江水泥的大好形勢在2005年出現逆轉: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的無序和惡性競爭,使企業經濟效益大幅下滑:2005年,水泥企業虧損面高達90%以上,全行業實現利潤僅1億元,平均每噸水泥利潤僅1元,是水泥企業經濟效益最差的年份;2006年,浙江水泥產能過剩高達50%,惡性無序競爭日趨嚴重,產品質量下降。
與此同時,在企業投資難以退出、現有產能難以消化的嚴峻形勢下,企業不得不競相低價爭搶市場,噸水泥的價格跌至全國最低。浙江水泥行業產銷嚴重失衡的矛盾成了難解的困局。這是又一個“浙江現象”。
為了擺脫全行業面臨的困境,從2006年開始,浙江水泥行業試圖通過行業自律、企業協同、節能限產等措施控制水泥產能,提升行業整體效益。但苦于企業分散,行業集中度低,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