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郭玉全和"郭玉全職工創新工作室"的員工可都是好樣的。”在北京金隅集團,提到郭玉全和以他名字命名的“郭玉全職工創新工作室”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在金隅集團下屬北京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廠區內,記者見到了傳說中的“郭玉全”藍色工裝,中等個子,黝黑的皮膚,精瘦的身材。
自2009年“郭玉全職工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郭玉全和他的伙伴們已先后完成較大技改創新項目39項,涵蓋技術難題、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更為提高北京的“藍天指數”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今年“五一”前夕,“郭玉全職工創新工作室”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
讓老國企再創新輝煌
北京琉璃河水泥廠,這個73歲的老牌國企曾有著輝煌的歷史。
“適應時代、銳意創新,對于企業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而"郭玉全職工創新工作室"就像企業的一部馬力強勁的"發動機",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北京琉璃河水泥公司總經理趙向東深有感觸地說。
在2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一張“組織機構圖”掛在墻上,召集人郭玉全的名字之下,分列著機械工程師、鉗工技師、工藝工程師和技師、電氣工程師和技師、計算機工程師等7個名字,而在此之下,又分列出一長串名字。
“他們都是不同工種的技術能手,平時在各自的崗位上工作,一旦啟動研發項目,他們會帶動各車間的技術工人,共同研究破解難題的方案。”工作室核心成員之一方偉說。
在這套“發動機”系統中,一個個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東料西送項目、飛灰中試線項、篦冷機改造項目、煤庫擴容工程的改造項目……據初步統計,創新工作室在“預熱器下料管和閥板改造項目”中巧用“空氣炮”,創造效益400萬元;“東料西送”改造工程則產生直接節電經濟效益87萬元,年綜合效益達130余萬元……
污染企業變身“城市凈化器”
走進北京琉璃河水泥公司廠區,干凈的道路一塵不染。
“如今,我們可是城市的凈化器、政府的好幫手。”郭玉全自豪地說。
2009年,北京市科委對“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制備水泥”項目進行重點研究攻關,郭玉全工作室作為攻關小組主要力量,克服多項技術難關,先后進行了一系列整改與技術革新,解決了飛灰中重金屬、二噁英等危險廢物的有效處置和達標排放問題,其中二噁英排放指標比歐洲標準還低一個數量級。
“水泥窯的溫度高達1000多度,我們把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飛灰"加到水泥窯里,"飛灰"中的重金屬、二噁英等有害物質在通過水泥窯時就被分解為無害物質,既保護了環境,也可以作為水泥原料,一舉兩得。”郭玉全指著窗外正在運轉的水泥窯介紹道。
如今,垃圾焚燒飛灰水洗中試線已經成功投產。而這項“利用水泥窯共處置垃圾焚燒飛灰處置技術”也一舉獲得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的“第六屆海峽兩岸職工創新成果展覽會”金獎,并獲得國家專利。
“利用水泥窯處理垃圾"飛灰"的利潤并不大,從經濟效益來講,完全可以不做,但作為企業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幫助政府和百姓分憂。所以,我們會一直做下去。”趙向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