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三一集團的裁員事件得到了妥善解決,但有法律界人士表示,以此種方式進行人員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涉嫌違法。而對于三年前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做出的“寧可高管降薪也不讓員工減薪、裁員”的承諾,如今也成了市場質疑的對象。但更重要的是,對于緩解三一重工現金流窘境的H股上市,似乎也不被市場人士看好。看來,面對比08年更嚴峻的市場環境,三一重工需要想出更加治本的方法才行。
裁員門陰霾籠罩三一重工
經過三一集團一段時間的努力,“裁員門”事件似乎已經出現了轉機。7月7日,一名剛剛與三一重機簽署解除勞動合同協議的工程師表示,現在的心情很復雜,需要重新面試找工作了。據21世紀經濟報報道,當天下午,上海地區約有70多位同事做出了和他一樣的選擇——拿著1.5萬元賠償金離開三一。另外約20位工程師則同意留崗或轉崗。
而相比于上海的轉崗,沈陽發生的則是一場由培訓而引發的“裁員”爭議。200多名重裝研究院的研發工程師,在6月29日收到郵件通知,稱被列入“優化30%的人員名單內”,需于7月2日前至人力資源部報到培訓。
而當涉事工程師們反對參加培訓后,公司又說要進行一場考完無法查卷的‘任職資格評定考試’,不合格者才參加培訓。7月4日,在向人力資源部門要求答復未果后,沈陽三一重裝的部分員工于7月6日至沈陽市信訪局投訴。隨后在重裝公司老總承諾,員工可自愿選擇培訓,而無論參加培訓還是留崗,公司都會一視同仁不會區別對待后事件才平息。
而據上海君拓律師事務所主任俞敏律師介紹,現在有不少單位采用上述這些方式進行人員調整,其實有些時候涉嫌違法。俞敏律師表示,比如員工參與培訓學習,首先工資待遇不能有變化;如果是轉崗,或其它涉及勞動合同條款內容的變更,這必須要勞資雙方協商一致同意,如果是單方變更,那么必須有‘依法變崗’的理由——比如員工不能勝任工作;即使如此,轉崗后的崗位也得與員工的知識結構水平有一定關聯性。
行業低迷致三一祭起裁員大旗
而從三一裁員風波的背后,我們看到的實際上是整個行業和企業的不景氣。
從去年4月份開始,伴隨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市場不景氣,我國工程機械市場開始出現持續低迷現象,在此前,該行業曾呈現爆發式增長。
數據顯示,繼前4個月持續下滑之后,今年5月份主要工程機械壓路機、裝載機、推土機和挖掘機銷量同比分別下滑29.70%、25.77%、29.90%和23.92%。市場不景氣,企業之間的價格戰也隨之而起,一些企業不得不降低產品價格,以刺激銷量。
據了解,以往國內工程機械的銷售主要以融資租賃和銀行按揭為主,客戶需要支付20%~30%的首付,才能提取設備,但是進入今年上半年,不少公司開始以零首付方式銷售,在下游企業資金收緊、無法支付余款的情況下,壞賬大量增加。
從經營業績來看,今年工程機械行業整體下滑近20%,而國內市場占三一重工主營收入接近90%。業內人士認為,三一重工在目前的環境下,將不得不過苦日子。
更有分析人士認為,此次裁員是三一重工為此前的快速擴張埋單。但是,市場好時就瘋狂擴張,而市場不好時就先拿裁員應對的行事方式有些不負責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