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建材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941億元,利潤總額158億元,成為中國建材行業唯一一家進入世界500強行列的企業。
中國建材集團的成績是輝煌的,她用10年的時間,將營業收入從20多億元增長到近2000億元;中國建材集團的發展是迅猛的,她用5年的時間,將水泥業務產能從幾百萬噸增長至3億噸,成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產商。
講中國建材集團,就不能不講宋志平,這位由國資委任命的唯一一位身兼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兩個大型央企的董事長。是他,用10年的時間,在不改變國家控股的基礎上對企業的產權結構、治理結構和內部機制進行大膽的市場化改造,帶領著中國建材集團書寫了“央企市營”的精彩故事。
上市,跨出“市營”第一步
宋志平剛接手中國建材的時候,企業規模很小,資產總額只有20億。旗下壁紙廠、塑料地板廠、建筑陶瓷廠……幾乎全部虧損。這可是央企啊,央企有其固有優勢。首先,央企的管理層大都有行業管理的背景,有全局觀。其次,全國大型的研究院所都在央企,能對行業共性、關鍵性和前瞻性的技術進行突破,制定行業標準。還有,改革前國家對外的窗口公司,包括進出口公司和外貿公司等,最后都落腳到央企,有很多具有國際市場經驗的人員。
可是,靠這些優勢并沒有讓進入市場的央企贏得先機,反而表現出了嚴重的“水土不服”。分析其中的原因,宋志平認為關鍵是機制和管理。要想走出困境,必須抓住市場機遇并徹底改革國企舊有的機制,機遇是行業的大整合,而機制的改變只能靠去上市。當時,占建材行業70%GDP的水泥行業,正面臨著全行業虧損的惡性競爭局面,行業亟待整合。一家家國際跨國公司正如虎狼一般,紛紛搶灘中國,大舉并購中國水泥企業。中國建材作為一家央企,既要市場化運作,改變傳統央企的經營模式,又要利用央企資源整合的優勢,承擔起行業整合的歷史責任。要把這些傳統優勢化為未來的持續競爭力,資本、足夠多的資本,成為重要的條件!于是,宋志平果斷提出去香港上市。這個目標讓應邀前來的國際券商都有些咋舌,但宋志平認為對企業來講公眾化上市是華山一條路,既解決企業發展的資金問題,也能令央企的機制徹底轉變,從而符合市場化。
2006年3月23日上午,香港維多利亞灣畔的香港聯交所,在聯交所執行總監霍廣文的陪同下,宋志平帶領他的團隊進入交易大廳。10 點整,中國建材集團的核心子公司,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代碼3323顯示在交易大屏上。這次IPO募集資金高達21億港元,中國建材的香港H股大獲成功,自此,中國建材集團資本運作的車輪滾動起來。之后又迅速進行了3次增發配售,從資本市場共融資110億港元。有了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宋志平開始積極推進水泥行業整合。他深信,要改變全國幾千家水泥廠低層次、低質量的競爭態勢,唯有增強整個行業的集中度,從而逐步實現健康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