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有這么一只可愛又可笑的上市公司。變著花兒的謀取利益,然后在變著花兒的把錢花出去,但最后卻是得不償失——海螺水泥。
2011年,海螺水泥被批準發行95億元公司債券不到一月,其就拿出自有資金40億元購買1-2年理財產品。
然而,海螺水泥巨資投資理財產品得不償失。海螺水泥公司將2011年40億元理財產品全部回收,獲得理財凈收益合計約1.54億元。整體計算一下,上述理財產品年收益率約為3.85%,明顯低于公司發債時所附的利率,也就是說,40億元理財產品所獲收益甚至不能沖抵公司等額債務的利息。
同時,因此事件,海螺水泥還被上交所發文間接批評——在上交所發布的《滬市上市公司2011年委托理財和委托貸款情況分析》報告中,有部分公司被以“某公司”的形式出現在報告中。
如今,海螺水泥再次獲批發行60億公司債,業界則開始有了新的調侃。
11月1日,海螺水泥(600585)發布公告稱,證監會核準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面值不超過60億元的公司債券,該批復自核準之日起6個月內有效。該公司債券的期限為不超過10年期(含10年期),所募資金將用于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和調整債務結構。
“嘿,等著看笑話,看看海螺水泥發了60億公司債后,還會不會再拿40億出來買理財產品。呵呵!”股民劉先生對此調侃道。
同時,資深投資人士李微也戲謔道:“海螺水泥前腳出債,后腳理財,雖說沒賺到錢還倒貼,但是人家玩的是這個過程,玩的是個刺激。其他上市公司你敢嗎?嘿嘿,我還是搬個板凳,磕著瓜子兒,坐等海螺水泥繼續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