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王家安在江蘇鵬飛發展最為困難的時候臨危受命,就任江蘇鵬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此時的鵬飛公司自1996年至2002年的7年間,一直是在困境中掙扎,瀕臨倒閉。
2002年底,中材國際南京水泥院在安徽銅陵海螺設計出我國第一條5000t/d全國產化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示范生產線。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盛華仁指出:今后在我國發達地區,5000t/d新型干法生產線要成為主導窯型。
在2002年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上,王家安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最大挑戰,也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最大機遇。
規模發展的戰略定位,打造中國大窯大磨的制造基地
2002年底,江蘇鵬飛集團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鵬飛集團當家人王家安清醒地認識到:機遇就在眼前。誰能在最短的時間里跟上發展節奏,生產出市場最為需要的大窯大磨,誰就能掌握市場主動權。
而生產大窯大磨最為需要的就是大型加工制造裝備,而此時的江蘇鵬飛集團年銷售收入僅有數千萬元,如何能籌措資金盡快形成大型裝備的制造能力呢?正當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之時,王家安的3項措施出臺了。
第一招是吸納民資。他的做法是,與民間投資者簽訂產品外加工合作協議,吸引民間資本在集團內投資大型裝備,承擔集團的設備加工任務。2003年,集團共吸納了當地個人資本500多萬元。
第二招是引進外資。經過一系列運作,集團公司與緬甸三A國際貿易集團合作,共引進外資1500萬元人民幣,用以購置大型加工裝備,當年即形成了6000萬元人民幣的銷售收入。
第三招是職工集資。在公司董事會、黨員干部、銷售骨干的帶領下,集團公司僅用了10天時間,就集資400多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