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求是》雜志社副總編夏偉東,《紅旗文稿》總編李菱、總編助理吳強,清華大學教授朱安東、社科院副調研員王佳菲等組成的調研組在中國建材集團新聞發言人、副總經理許金華等的陪同下,圍繞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以中國建材集團“央企市營”成長模式為主題,深入調研央企如何帶動民企發展,實現國民共進等問題。調研組通過座談、參觀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中國建材集團作為充分競爭領域的央企,在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引領行業轉型升級、帶動不同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等方面的突出成績和先進經驗。
調研組一行首先在集團總部聽取了許金華關于中國建材集團發展情況與理念的介紹。然后到浙江桐鄉中國玻纖巨石集團有限公司、湖州槐坎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富陽山亞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以及江蘇連云港中復連眾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五家企業,深入生產現場,訪談企業負責人及多層級的員工,詳細了解各企業在聯合重組、管理整合、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情況,并重點了解集團企業在“央企市營”發展模式上所做出的探索、取得的經驗與成果。調研組一行在參觀過程中了解到,相關企業在加入中國建材集團之后,通過充分發揮央企綜合優勢,在明晰發展戰略、拓寬信息渠道、引進高端專業人才、提高用戶信任度等方面相比之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和巨大進步。在中國建材集團整體戰略引領下,結合自身發展實際,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倡導精細管理,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而民企原有在經營管理方面的長處亦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在調研過程中,浙江省政協及桐鄉市、長興縣的有關負責同志分別向調研組介紹了中國建材集團整合不同所有制企業、實現共同進步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情況,他們的介紹引起了調研組的高度關注和極大興趣。 為期四天的企業調研參觀結束后,8月8日下午,在中國建材集團總部,《求是》雜志調研組夏偉東副總編一行與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進行“央企市營”專題座談。在會上,宋志平提出,近年來在國務院國資委的正確領導下,中國建材作為一家處于充分競爭領域的央企,抓住我國經濟轉型與行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機遇,適應市場,銳意進取,堅定地推進市場化改革,堅持“央企市營”的成長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中國建材十年間從一個營業收入20億的小公司,發展到去年的1941億的銷售收入,連續被列為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A級企業,成為國資委邵寧主任說的“央企競爭性企業發展的一個典范”。剛剛公布的《財富》世界500強名單,中國建材排名提升了120位至第365位,穩居全球建材企業第二位,僅次于法國圣戈班。中國建材“央企市營”模式作為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實現中央企業與市場經濟高度融合的一個典型范例被宣傳和推廣,引起了行業內外的高度關注。 宋志平從中國建材集團的改革發展實踐出發,重點向調研組介紹了“央企市營”成長模式的具體思路和體會。中國建材集團近年來堅持市場化道路,通過堅持“央企市營”,走資本運營、聯合重組、管理整合和集成創新的道路,帶動了行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實現了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共生多贏。中國建材集團多年的實踐證明,新型央企在市場化過程中完成了再造與重生。宋志平隨后談到中國建材“央企市營”發展模式的體會:央企走市場化道路是我國實施大企業戰略的必然要求;國企和民營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互融合的關系,是“國民共進”的關系。
就調研組提出的涉及國企民企間的競爭與合作、企業文化、董事會治理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宋志平董事長都一一作了精彩回答。雙方還就聯合重組、走出去戰略、央企整體發展前景、社會責任等方面展開熱烈討論。
夏偉東指出,中國建材集團推行“央企市營”,不僅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實現了企業收益的穩定增長,也有力促進了行業的健康發展。中國建材重組水泥企業等成功案例,充分詮釋了國企民企有機融合共同發展的良好模式,更加有力地證明堅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思想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建材集團改革發展的實踐,為深化我國國有企業和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和重要的樣本,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調研組一致表示,通過此次活動,對中國建材集團、中國建材行業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國建材集團作為充分競爭領域內的建材央企,面對行業突出問題,充分發揮中央企業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創造性地提出并堅持“央企市營”,不僅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而且破解了產能過剩行業與充分競爭領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難題,帶動了民營等不同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在國家經濟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提升行業集中度、保障產品質量、技術創新、解決就業以及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國家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過程中,應該正確看待國企、央企和民企的關系,央企作為行業的排頭兵,民企作為有序競爭的參與方,應該彼此促進、共同發展,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民共進融合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