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混凝土行業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水泥價格又漲了,廣東漲了,北京漲了,河北漲了,山東漲了,河南漲了,京津冀漲了,統統都漲了!終于到了有錢也不一定有貨的時代。電在吼,煤在叫,石料在偷笑,水泥哇哇叫,運費往上飄,原料成本發高燒全線上漲。環保風暴已來到,漲得廠家受不了,價格已經全亂套!各位上帝,別再跟我們說能不能優惠了,你該關心有沒有貨!不是我們不想做,而是現在真的很缺貨!原料斷貨!上游不給力,我們也很無奈!
混凝土企業腿短,受制于人
2016年以來,受國家“去產能”和環保政策的影響,行業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導致目前水泥價格已經連續7次漲價,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一天內速漲100元/噸。有些混凝土企業,對于水泥的采購,出現了訂貨時談好的價,拿貨時又是另一價的現象,有時備好現金拿貨,又面臨無貨可拿的窘態。混凝土所需的砂石,從年初到年末,漲幅也有10—30%區間不等。再加上2016年9月國家“超限運輸車”政策的出臺,對混凝土企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一方面,城區許多道路缺乏運輸車輛的專用通行和停靠路線;另一方面,為了滿足“超限”新政中對運輸車輛的要求,混凝土企業需要更換大批運輸、泵送等設備,而更換這些設備投資巨大,致企業難以負荷。
作為混凝土核心材料的水泥、砂石、運輸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等大幅度的上漲,混凝土企業的生存狀況確實“壓力山大”。而混凝土行業規模性不強,企業多而散,自然形成不了議價能力。好不容易北京出來了一個帶頭大哥吧,這不剛被國家發改委跟北京市發改委查處,定性為北京混凝土市場搞價格壟斷,直接叫停。這真應了一句老話,屋漏偏逢連夜雨。本來想學學水泥大哥,沒想到背景沒有老大哥深,直接打回了原形。
國家加大對環境保護的監督力度
我國環境保護監督力度越來越大,使各行各業的違法成本逐漸增大,有的企業直接被罰到破產。2016年7月,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組陸續進駐內蒙古、黑龍江等8省區,實施為期一個月的督察。統計顯示,8個督察組共立案偵查207件、拘留310人、約談2176人、問責3287人;立案處罰2659件,共計罰款1.98億元。
從11月24日起,2016年第二批7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將陸續進駐北京、上海、湖北、廣東、重慶、陜西、甘肅等省(市),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此次督察累計向被督察地區轉辦5462件;各被督察地區完成查處1893件,其中立案處罰1479家,處罰金額6614.16萬元。
1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境保護稅法》,將于2018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任務,“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制定的第一部稅法。此稅法和其他的稅收有一些不一樣,它是從稅收杠桿入手,企業多排污就多交稅,企業履行環保責任,減少污染物排放了,就可以少繳稅,享受稅收減免。
從國家對環保執法的力度以及新出臺的稅法可以看出,一些小規模的混凝土企業,無論是守法還是違法,在環保這塊的投資成本都成倍增加。環保成本加大了,而混凝土成品價格又上不去,很多小規模混凝土企業已經關門歇業。
2017年!混凝土企業你還挺得住嗎?